兩個年輕人拍香港故事 100段香港人心聲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16/03/18 17:28

分享:

分享:

近年本土興起,主張棄大台、從掌權者手上爭取發言權,兩位八九十後 Tracy 和 Gary 去年 7 月成立臉書專頁「香港故事」(Hong Kong Stories),一部相機一支筆,用民間採風的方式,聆聽普通人的故事。

「香港故事」以一文一圖的方式說故事,現在已累積蒐集過百人的故事!其中巴基斯坦裔 17 歲少女 Asma 一段 800 多字的經歷,自去年 12 月底上載至專頁,瞬即在網上廣傳,單一帖子已累積逾 2 萬 like。

事源土生土長的 Asma,中四那年獲得獎學金留學新加坡,最後卻因香港入境處拒發特區護照而失去留學機會。Asma 的香港故事在網絡的漣漪效應下得到媒體關注和報道,Asma 更因此得到有心人出手相助跟進後續。

「雖然我覺得香港是我的家,但香港是否覺得我們非華語人士是他們的一分子呢?」 Asma 學生(圖片:「香港故事」提供)

說自己故事

「香港故事」形式有點像美國攝影師 Brandon Stanton 於 2010 年創辦的著名部落格 Humans of New York(HONY),攝影師從紐約街頭走到巴基斯坦和伊朗,以圖片和引錄方式,尋找平凡人說平凡事,短短幾年間吸引千萬 followers,形形式式的 Human of XXX 亦在網絡遍地花開。

「電車也是港島人生活的一部分,同時亦陪伴香港人成長,見證港島的變遷,它是香港的流動地標,它在道路上行駛時車長發出『叮叮』的清脆鐘聲,使我們的城市愈來愈有活力。」梁車長 電車車長(圖片:「香港故事」提供)

「我對孩子並沒有甚麼特別期望,只要他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便足夠。」亞蚊 社工(圖片:「香港故事」提供)

不過「香港故事」卻始於專頁創辦人之一 Tracy 的個人經歷—我是一個 Canadian born Chinese,年紀很小便回港接受教育,父母希望我的英文好,就把我送進國際學校。小學階段一切很美好,升上中學後同學看我的眼光就很奇怪,大概我是來自貧窮家庭吧。

我的同學都很有錢,住大屋、有工人,而我家就很窮,住屋村,但我的父母是很辛勞工作供書教學的。整個中學階段我很不開心也很自卑。直至升上大學,我才結識了許多要好的本地朋友,他們都對我非常友善,使我與香港產生更深的聯繫。

「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、也應該有一條音樂街,給本地和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提供一 個永久的表演平台。」Cleo 音樂平台創辦人(圖片:「香港故事」提供)

「我看到今天,2016 年的年輕人,他們的創意,他們的勇敢,他們面對的逆境。我只希望香港家長們,支持他們吧!把未來交給他們吧!」MC 仁 音樂人(圖片:「香港故事」提供)

Tracy 將自己的故事寫成劇本,找來修讀電影幕後製作的 90 後 Gary 拍成短片《又中又英》,「拍片的目的是想將 piece of me 分享,希望故事啟發到人。開專頁,就是想將這部短片放上去跟朋友分享,不過片拍得不太好就放棄了這念頭,」Tracy 笑說。

只是專頁成立了,Tracy 不想浪費這個平台,便邀請參與短片製作的 10 多位成員用簡單方式說自己的香港故事,那就是現在「香港故事」中,一文雙語加一圖的故事形式。

有力第一步

「香港故事」的分享者從身邊朋友展開,也有從路上、網絡尋找而來;從當初的 10 多個故事分享,至現在香港百人故事。「香港故事」持續發展,預計今年結集成書。訪問中,Tracy 和 Gary 一再強調,無論是追尋自己的夢想,還是開口說自己的故事,最重要的,是踏出第一步。

一人一把聲,是直面自己,也是迫視現有制度的第一步,別少覷發聲的力量!

撰文 : Witty TOPick 記者